Tuesday, July 8, 2008

食品價格為何上漲?

食品價格上漲有諸多原因,但絕不是因為中國因素。

50個最大的新興市場的月平均消費者物價指數(CPI)增長趨勢顯示,從2000年到2007年年中,通貨膨脹一直保持穩定,甚至一度有下降趨勢。但之后,價格指數突然出現拐點,並迅速上升。不用說,這讓新興市場的決策者和投資者大吃一驚。未來一年,通貨膨脹都將是新興市場的熱點話題。

是什么引發了通脹?一個簡短的回答:是食品價格。我們的樣本中,一籃子商品中的食品(包括飲料)價格與上年同期相比,在過去12個月裡猛漲,從2007年年中的6%,增長到目前的大約17%。這是過去幾十年裡空前的漲幅。同時,雖然一些新興市場有較高的核心通脹率,但整體的非食品CPI升幅只是略微抬頭,2008年5月,非食品CPI同比漲幅不超過6%。

4種針價格上漲解釋

當然,關鍵因素在于,近期全球農產品價格猛漲。這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,全球農產品價格漲幅最大的一次。雖然其他一些食品也對價格上漲有推動作用,但這次通脹大部分是由谷物、谷類食物(如小麥、大米、玉米和大豆)和食用油價格上漲引起的。特別是,全球化肥價格在過去9個月也漲了近5倍。這容易讓人們提出兩個問題:為什么是食品價格上漲?為什么現在上漲?

總的來說,迄今有4種針對這輪價格上漲的解釋。前兩種解釋是從週期性震盪的角度出發。一種解釋說,在糧食儲備較低的背景下,許多國家糧食欠收和供應中斷。另一種解釋則是兩種現象綜合的效果:一方面,短期資本流入糧食現貨市場,投機抬高了糧食價格;另一方面,為了應對糧價上漲,許多國家採取禁止糧食出口的政策。這些因素在短期的確推動了糧價上漲,但是,這兩種解釋在本質上只能說明短期現象。忽略其他因素,我們大體上可以預測到2009年通脹會緩解,糧價漲幅將下降。

另兩種解釋,則關注農業部門更基礎的變化。這包括:過去5年能源高價傳導到農業部門;新興市場對食品的淨需求快速增長。這些因素是結構性的。如果我們面臨的是最糟糕的情況,那么,目前的食品價格衝擊,只不過是價格持續上漲的開端。

不過,仔細觀察,很難清楚判斷我們是否處在或者接近最糟糕的情況。毋庸置疑,高油價和對生物燃料的需求,推動了玉米、谷物和化肥價格上漲。但有證據顯示,自2002年以來,糧食價格上漲滯后于其他商品。另一方面,理論上無法解釋,糧食成本漲幅,會完全等同于原油價格上漲幅度,更不用說其他與石油沒有直接關係的食品的成本。畢竟,農業的中短期供給彈性與採礦業非常不同。

20世紀70年代中期的經驗比較有啟發性。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,糧食出口價格起初因為全球原油成本增加而上漲,但是很快就獲得了補貼;到20世紀80年代早期,油價持續創出新高,糧食真實價格卻低于危機前的價格。

有了這種背景,我們至少有充分的理由,去質疑我們是否真的處于一場大規模糧價上漲的開端。

中國需求推動?

為什么食品價格現在上漲?有觀點認為,主要是因為新興市場需求增加,特別是中國總體增長速度達到歷史最高,加之中國存在土地緊缺和糧食供給短缺。超過10億人口現在要消費越來越多的卡路里,飲食結構也趨向肉類和牛奶這樣需要集中飼養的產品,那么,全球食品價格上漲有什么奇怪的呢?

這一分析只有一個問題——就是它並不正確,至少,它得不到當前數據的支持。

事實是,中國是相當大的糧食淨出口國,而且仍是谷物和谷物產品的淨出口國。在過去12個月中,中國的糧食貿易結構沒有顯著的改變。對于化肥也是同樣的情況。實際上,去年中國在全球市場上,由化肥淨進口國變為化肥淨出口國。所以,食品價格上漲有諸多原因,只有中國需求增加不是其中之一。

當然,即便忽略中國購買量增加,仍存在這樣的可能——中國的價格推高了全球價格。畢竟,中國出現了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。

但這種觀點也經不起推敲。中國國內糧食和化肥價格實際上低于世界水平,受到世界價格上漲的衝擊后,中國的價格才跟著上漲。同時,大多數中國食品價格上漲問題來自肉類和蔬菜,與其他新興市場的情況非常不同。

中國農產品供給下滑也不是當前真正的威脅。2000年至2003年,中國耕地面積和糧食儲備都大幅下降,但從2004年起,農用地征用政策的改變和糧食補貼政策,使得可耕地面積出現反彈,並且糧食儲備變得穩定。惟一的疑問是,中國可能逐漸會變成糧食淨進口國,但是目前看來,這還需要很多年。而且,這種轉變也會是緩慢、漸進的。

No comments: